《張庭霈 NCAA取經,開創嶄新人生》
幼時初遇網球純屬偶然,愛上之後便再也無法放手!三月初因疫情爆發,學校停課,不得不自美返台的19歲女將張庭霈,父親節當天上午啟程赴美,準備展開在美國大學第二年的生活。網球之路一直在她身旁陪伴的母親孫惠瑾有感而發說:「去美國幾個月,她的心態變得成熟開朗,談吐舉止更加大方了。」
近兩年前,ITF國際青少年排名最佳曾達158的張庭霈,獲得超過20所NCAA美國一級大學(D1)提供的全額獎學金,最後她選擇位在Ames市的愛荷華州大(Iowa State University)就讀,此處正是7月底辭世的前總統李登輝取得農業經濟碩士學位的學校。張庭霈說:「我也是在李前總統過世後才知道他是學長。」
張庭霈表示,當初選擇愛荷華州大,獎學金之外,主要是學校還會提供零用金,細節說得清清楚楚,而且教練非常有誠意,去年三月專程前來台灣和她簽約,她在中興中學的同學謝昀蓁也同時被愛荷華州大錄取,「學校經費好像很多,教練來台灣幾天都住在六星級旅館。」
去年秋天入學後的前三個月,張庭霈不太適應必須同時兼顧讀書與打球的雙重壓力,過得很痛苦,英文程度原本不錯的她硬是咬牙撐過課業這一關。到了球季開打前的熱身友誼賽,或許是環境、氣候、文化、隊友等所有一切都和台灣迥異,她又陷入低潮,「當時我狀況很差,很怕無法及時恢復。」張庭霈回憶。
由於網球起步晚,張庭霈深知勤能補拙的道理,加上不服輸的堅毅個性,每天練球時間總比別人多,當球季開打後不久,擔任第三或第四點單打的她,創下單打9連勝的校史個人最多連勝紀錄。「我在全隊大概排第四,和我同時進來的一位泰國隊友ITF最佳排名曾達20幾,我怎樣都打不贏她。」
不像台灣從國、高中開始到大學,運動員可以不用上課,NCAA規定嚴格,大一新生運動員的平均成績GPA至少要2以上才能代表學校出賽,隨著年級增加,GPA門檻也會跟著提高。張庭霈說:「我在網路暑修期間的GPA是3.3,所以沒有問題。大二計畫讀心理系,希望把所學反饋到比賽上,加強心理抗壓能力。」
張庭霈(左二)在愛荷華州大女網隊
張庭霈會走上網球之路,一切都屬偶然,天生充滿運動細胞的她幼時既會跑又會跳,就讀北市大湖國小三年級時被體育老師叫去練田徑,主項是跳高和跳遠。升小四後,級任導師建議她改打網球,張媽回憶:「當時我們和網球沒有任何淵源,不知班導為何要庭霈去打網球?因此最初還有些排斥。」
大湖國小是台北市網球重點發展國小,張庭霈一接觸網球之後,就被這個黃色小球帶來的魔力深深著迷,把原本都還從事的其他才藝,例如畫畫、鋼琴、心算、直排輪等,全部拋諸腦後。她說:「我對這些靜態的沒天份也沒興趣,畫畫很煩,鋼琴老師很兇,還是網球有趣多了。」
張庭霈當時雖然立刻愛上網球,成績卻是平平,四維盃學童賽只有兩次打進16強,連八強海報都沒簽過,反倒是被她冷落的田徑讓她風光一陣子,小五、小六在沒有太多練習下,連拿兩屆北市小學運動會跳高金牌,另有一面跳遠銀牌。「我記得當時我152公分,就能跳過和身高差不多的1公尺49。」
進入外雙溪至善國中後,在網協前秘書長巫宏榮指導下,張庭霈有如一匹脫韁野馬,九年級時成績突飛猛進,高一入選青年聯邦盃代表隊,和葛藍喬安娜、李冠儀一起代表國家在亞大區資格賽獲得第三,取得世界組門票,「可惜在匈牙利的世界組被電很慘,只得第13名。」
獲得2017青年聯邦盃亞大區資格賽第三名,取得世界組入場券
張庭霈網球走到今天,球風全面,網前敢積極搶球,教練巫宏榮功不可沒,她說:「台灣很少有教練訓練選手不太在乎費用,而且不以賺錢為目的,完全佛心來的,巫教練就是其中之一。」張媽也認為,巫教練的絕招是「慢工出細活」,對於青少年選手,短時間內或許看不到太好成果,長期下來絕對有幫助。
張庭霈從15歲開始參加ITF國際青少年賽事,才打前半年,排名就已上升至400名左右,不過也在此時遇到瓶頸,直到2018年彰化議長盃打完,她在上海二級賽勇奪單打亞軍,再加上包括去年南瀛盃的兩站二級雙打冠軍,排名一舉衝進200名內,美國大學獎學金邀請函也因此紛沓而至。
張庭霈回憶:「那年議長盃五級賽我是會內單打第一種子,但狀況不佳,雖然雙打獲亞軍,但單打第二輪就落敗,下一站的上海二級賽,我媽說議長盃我表現太差,她不要跟我去上海了,結果媽媽首次不在身邊,我竟然就得到單打亞軍,而且還是二級賽,積分大進補,真是邪門。」
獲得2018上海二級賽單打亞軍,排名大躍進
至善國中時期,張庭霈的課業成績相當優異,曾獲全學年排名第一,英文程度也不錯,發音標準,為她之後赴美奠定良好基礎。此外,張庭霈還替至善在全中運摘下國女組雙打銀牌,高中原本就讀泰北,高二轉至中興,又替學校贏得兩面全中運單打銅牌,「一次準決賽輸給梁恩碩,一次不敵李冠儀。」她說。
2001年次的張庭霈,全國青少年排名無論在幾歲組,從未排過第一,全中運也不曾贏過金牌,因此許多資源都輪不到她。「上面有梁恩碩壓著,現在下面又有楊亞依衝上來,我夾在中間,除了網協每年兩次的潛力選手補助,我幾乎沒有得到任何資源或贊助。」
這些年來,張庭霈父母為讓女兒打好網球,投入經費超過台幣百萬元,這個數字在台灣並不算多。張庭霈原本希望能朝職業發展,卻發現前往NCAA磨練幾年,也是不錯的選擇,至少,如果不用花錢就能讀完美國大學,在全美大學學費日益暴增的現在,少說也可省下500萬元。
最近20年來,獲得全額或部分網球獎學金、前往美國大學打球的台灣本土選手已近百人,不過並非每人最後都能順利畢業,拿到學位。有人曾以親身經歷撰文指出,與其把來美國大學當成網球打不上去的備案,不如說美國大學其實是另一條打職業的叉路,而且只要有心,這條路上並不孤單。
這位曾在亞利桑納大學擔任野貓隊第六點單打,熟稔NCAA制度,畢業後返台服完替代役,又重返美國繼續從事教練工作的NCAA專家表示,能在NCAA打球,在球技上是很好的磨練,無論練球、比賽、上課,都能培養出一般人很難養成的時間管理技巧,帶到未來的職場,會是難能可貴的技能。
接受巫宏榮訓練整整六年的張庭霈,返美前夕透露,她不太習慣學校教練的指導方式,不過,當她看到專家的分析,或許就會釋懷:一般而言,美國大學網球教練的主要工作是招募選手與募款,再來就是比賽時的臨場提醒,很少在改變選手的技術,若想透過教練的教學讓球技脫胎換骨,恐怕很難如願。
擅長胯下擊球
在張庭霈內心深處,征戰職網仍是最終夢想,因為她有身體從未受傷過的優勢,也有本錢承受更嚴苛的體能訓練。或許有人認為,「就是職業打不上去才去NCAA啦」,如果不在乎這些雜音,利用NCAA對於大學選手的完整培訓制度與競爭強度,把它視為是職網生涯的起點與跳板,也不外乎是個明智之舉。
NCAA賽制採6單3雙,球季裏平均每周要出賽兩次,同時有主、客場之分,「我的球技若能在NCAA的激烈競爭中有大幅進步,搞不好我念一半就會轉職業喔!」張庭霈期盼。
Copyright ©
四維體育推廣教育基金會 Four Pillars Athletics Found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