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渴望擺脫天王陰影,破繭而出的Berdych》
「17」對於青少年是個寂寞的年齡,對於網球帥哥Tomas Berdych卻是一個不可承受之重!今年澳網八強,身高196公分的捷克長人終於結束面對天敵納達爾的悲情17連敗,以未失一盤佳績,連續第二年晉級準決賽,有機會繼2010溫布頓後,再度向大滿貫決賽報到。
直落三馴服「蠻牛」是Berdych近9年來首度扳倒這位14座大滿貫冠軍,但他最近一次獲勝卻是在2006馬德里公開賽,當時納達爾仍不滿20歲。擔任澳洲電視台球評的前美國球王Jim Courier笑說:「納達爾上一次輸給他時,『哀鳳』還沒問世嘞!」
Berdych把他在年初第一項大滿貫打出的佳績,歸功於新教練Dani Vallverdu的指導,「我很高興我們到目前的合作方式,雖然相處時間不長,但我在場上可以按照他的戰略去執行。」Vallverdu之前曾是Andy Murray的教練團成員之一,直到去年才拆夥,而英國希望就是Berdych準決賽對手。
澳網擊敗納達爾,還讓即將成為人夫的Berdych締造一項難得紀錄:他成為史上第二位曾先後在大滿貫擊敗過四大天王(Roger Federer、Rafael Nadal,、Novak Djokovic、Andy Murray)的選手(另一位是Jo-Wilfried Tsonga)。另外,他也曾步上David Nalbandian後塵,創下不只一次在大滿貫準決賽之前,便已淘汰費德勒的紀錄。
話說男網長期遭四大天王壟斷,Berdych也算受害者之一,無論如何衝刺,他的排名最佳也只到第5:「每天我都很努力地想拉近差距,但他們實力的確在許多人之上,唯有每次在準決賽或決賽遭遇他們時打出水準以上,你才有機會。和他們交手次數越多,你就可以從這些經驗中學習,這也是唯一能讓你進步,甚至成為他們其中一份子的方式。」
外貌俊俏的Berdych肌肉結實,不僅腳大手大,手臂和雙腿也很修長。他的身高接近兩公尺,但移位速度和一般選手差不了多少,發球上也因此佔了不少便宜。Berdych體重91公斤,不會顯得太壯或太瘦,他同時擁有速度和力量,可說具備打網球的絕佳條件。
球迷第一次聽到Berdych大名,應該是他在2004雅典奧運第二輪爆冷淘汰當年摘下三項大滿貫的費天王,接著2005在巴黎大師賽以非種子身份連宰五位種子後,奪下生涯首座大師賽頭銜。翻開職網歷程,Berdych在2004年初已闖入世界百名內,直到2008年7月才首度擠進前10,但之後又掉到20名左右,並在附近徘徊兩年,才於2010年闖進溫網決賽後重回前10,並且不再回頭。
不像某些選手揮拍時總是齜牙裂嘴地使盡全身力量,觀看Berdych比賽有如欣賞古典音樂般享受,他的擊球節奏自然流暢,沒有花俏打法,底線正反拍扎實穩定,不容易出現失誤。評論分析,Berdych的反拍雖不是最強,卻是看起來最輕鬆自在的一人,無論直線或對角都能隨心所欲地讓對手疲於奔命。
Berdych穩中求勝的打法,對付一般選手頗為有效,面對攻擊慾望強烈的四大天王就會出現問題。尤其碰到惡劣的比賽環境,例如強風或烈日時,表現就可能受到影響。2010溫布頓決賽和2012美網準決賽時,Berdych就是因為不適應當時的大風,演出走樣,分別以直落三敗給納達爾與Murray。
常在五盤大戰飲恨的Berdych知道自己的缺點,大部份是無法克服心理上的障礙
,以及缺乏逆轉能力。他說:「我必須加強心理素質,每一仗都得做好準備。現在的比賽,每位選手都能打出強勁的正反拍,差別只是一些很小的細節,其中之一就是心理建設。」
捷克擁有優良的網球傳統,從70年代的三座大賽冠軍Jan Kodes開始,到80年代「冷面殺手」藍道、漢城奧運金牌「大貓」梅西爾(Miloslav Mecir),再到90年代「超級瑪利歐」柯達(Petr Korda),網球傳奇一代接著一代。10年前,Berdych接下捷克網球生生不息的火炬,搭配36歲老將Radek Stepanek,近三年已兩度稱霸台維斯盃,成為國家英雄。
Berdych表示,他很榮幸也能躋身捷克的網球傳奇人物之一,但也透露一個秘密:「事實上,從小開始,我就沒有崇拜過任何網球偶像,我不會瘋狂地去追隨某一位選手,穿著打扮或打法球風都像他一樣,我一直只想當我自己,並希望自始自終都保持這樣。」
不少打滾多年的沙場老將,都曾被貼上「從未贏過大滿貫的最佳選手」這看似褒、實是貶的標籤,Berdych當然也名列其中。就當Juan Martin del Potro和Marin Cilic都已高舉過大賽金盃,Berdych雖在四大賽都曾打進過準決賽,缺冠的遺憾仍讓他耿耿於懷。
澳網準決賽前夕,Berdych說:「我的狀況很好,也已做好準備,我想一路衝到底。」一旦準決賽跨越Murray這道關卡,這位29歲的捷克傳奇可能在決賽遭遇喬帥,不幸的是,「17」魔咒數字再度出現,因為Berdych之前輸給球王的次數剛好就是17次(2勝)。
Copyright ©
四維體育推廣教育基金會 Four Pillars Athletics Foundation. All rights reserved